-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-
就醫(yī)助手
每個人都身處疫情其中,被實實在在地牽動著和影響著。
成人的焦慮可以通過搜尋科普的資料,交流和理性思考釋放焦慮和壓力。但與成人不同的是,越小的孩子對不確定的事情敏感度越高,而心理調節(jié)機制不成熟,受到認知、表達、情緒調節(jié)和經驗的限制,孩子更容易有焦慮的情緒。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,孩子更需要我們幫助他們理解現(xiàn)在所發(fā)生的事情,降低他們對于未知變化的焦慮和壓力。
那么,我們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在疫情期間做好心理的防護,保證他們的心理健康呢?
首先,我們要關注情緒,讓孩子感到安全。這里所指的情緒,一方面是指父母自身的情緒,另一方面是指孩子的情緒。
父母緊張焦慮,孩子首先會感受得到,避免在孩子面前過于緊張的談論疫情的情況。此外,“宅”在家的時間過長,也容易耗去父母的精力,往往會對孩子失去耐心,找時間在家中鍛煉身體,比如瑜伽和健身操,運動是調節(jié)情緒激素最為重要的一項活動,可以很好地幫助自己的情緒趨于穩(wěn)定。
孩子的情緒可能來源于很多方面,比如成人所表現(xiàn)出來的焦慮和不安,或者他們的精力得不到適度的釋放,但由于他們的能力有限,所以,表達這些情緒所采用的方式經常是本能的哭鬧和發(fā)脾氣。所以,一方面你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,另一方面,和孩子玩一些可以幫助他們釋放壓力荷爾蒙的游戲,特別是一些大笑的游戲,比如枕頭大戰(zhàn),大笑會激發(fā)出內啡肽、催產素等愉悅的荷爾蒙。
其次,我們要給孩子確定感,增強他的心理預知。很多人困惑這么復雜的疫情該不該告訴孩子?該怎樣講給他?如果孩子聽到有人死亡會感到害怕該怎么辦?
事實上,即使遮掩著不告訴孩子,生活在目前的氛圍中,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得到,因為不理解所發(fā)生的事,也不具備理性的判斷和思考,很容易讓他們經歷更多的不確定,從而產生漠名的恐慌和焦慮。
家長可以嘗試用客觀、中立、淡定的態(tài)度和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述事實,來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增強預知感,降低不確定性。在此時,給他們播放一些優(yōu)質的、專供兒童觀看的疫情動畫,或者用故事或繪本的形式向孩子傳遞科學知識,做好科學防護。比如告訴孩子這個病的名字,可以把它比喻成一個隱形的小怪物,會偷偷的溜進人的身體里,如果不小心讓怪物跑到了身體里,只有專門的人可以打敗它,這個人就是醫(yī)生。小怪物最怕香皂和口罩,只要有了這兩樣武器,他們就不敢靠近。對于如何和孩子解釋死亡,可以通過一些繪本講給孩子聽,告訴他我們能做的是保護好自己,保證健康,讓自己更強壯。
最后一點,是要調整認知,重建積極生活。如果你的孩子在6歲以上,那么對他們講清楚疫情的發(fā)生及進展會相對容易很多,同時,他們的道德感、同理心、邏輯思維都在迅速發(fā)展,你可以就此機會和他們探討有關價值觀內容,比如敬畏自然,比如生活無常、珍惜當下,比如人類的群體命運是緊密聯(lián)系在一起的。
不要認為孩子現(xiàn)在這么小,就要經歷這樣的磨難,事實上如何坦然面對,才是一生的功課。趁這個時間,好好照顧自己、好好陪伴家人,待疫情過后,好好工作,好好生活,歷經的磨難將變成智慧和擔當,我們共同期待這個時刻。